第八十三章 谈周公-《来到西汉末年》


    第(2/3)页

    徐老夫子,地地道道的老夫子,张开口,将周公的事迹、思想讲了半天,江河行大致才明白。

    不是他不会讲,实在是动不动引用尚书上说的什么,有些词汇晦涩难懂,还要徐夫子给江河行解释半天。

    经徐夫子讲了半天,周公的形象在江河行脑中才清晰起来,江河行自行归纳了一下这个距他现在所在的新朝千年前的政治家的思想。可分为几条:

    首先,以德治国。以德治国,首先是对国君的要求。国君作为天意的代表,德行若有亏,天意就会不再眷顾他。若是德行亏的多,天意就会眷顾其他人。这也是朝代更替的理论基础。周取代商是如此,后世的王朝兴替也是按这个解释。

    以德治国虽然主要是对国君的要求,但对臣下一样对德行提出很高的要求。很多时候要求的过高,以致有人扭曲自己,以逢迎上面的要求。

    其次,重民护民。周朝,甚至周朝前面的商朝就有国君提出重视民众。周武王伐纣时,提出一些更响亮的口号,“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将民意看着天意。到了周公,更是提出“用顾畏于民岩”,意思是要畏惧民众的反对。周公还说过“今天其相民”,意思是上天是帮助百姓民众的,帮助民众就是顺应天意。在周公看来,保民护民才是保证长久执政的根本。

    再次,选贤任能。周公看来,人才的选用是保证周朝长治久安的基础。人才选拨要重德,要重才。

    最后,血缘宗法体系。周公用这体系建立以周天子为核心,以血缘远近程度实施不同待遇的分封,形成比较稳定的封建体系。

    徐夫子介绍完,江河行大为感慨,这个周公果然不简单,尤其对民众的重视,更是承继周初视民意为天意的体系,建立起爱民护民的思想。

    江河行有些感慨,他不知道是他对孔孟了解的太少,还是徐夫子过于美化周公,感觉后世孔孟都以周公做旗帜,是不是根本曲解了周公的本意。

    江河行想到这里,冲着徐朗道:“徐先生,我们一起去长安,回来之后,我有个任务交给你,你可愿意?”

    徐朗道:“和王,尽管吩咐。”

    江河行道:“我对周朝一些事,还有后来孔孟的一些说法,总是知道的过于模糊,将来你能否将他们都说了什么,给我具体讲解下。看看能不能选取些,为我平州所用。”

    徐朗腾地站了起来,深鞠一躬道:“和王,这事,我求之不得,我一定尽心做好。”

    江河行也站了起来,拍拍他的肩膀道:“那就辛苦你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