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梦露(一)-《变身席卷文娱》


    第(2/3)页

    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隐匿在镜头之下的强烈爱意。

    镜头,是江火的眼睛,而每一帧画面,其实是她的心。

    这是她‘幻想’出来的世界,一个美好的世界。

    可能对很多普通大众而言,影评人等的专业人士沉溺于影片表面的美感,是一种不敬业的表现,他们应该去挖掘影片核心,了解导演所创造的世界,了解其中内核,但实际上,如果电影从第一眼看上去,就无法让这些专业人士感受到美感,那就算故事在好,也会减分。

    当然了,这种美感,可不是那种广告硬照,不是自然风光,更不是那些俊男美女,如果只是这些,那和看风景摄影又有什么区别?和看日本精简动作片又有什么区别?他们所说的美感,是运镜之后,导演对光影的取舍,对背景的要求,然后再结合演员的衣着妆容,配合着他们的表演,最后再以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体现出来,对大众,产生一种本能的吸引。

    而这种构图,或许会遵循黄金分割线原理,参照观影美学,但现在,银幕上的一切,其实大多数,都和黄金分割线,和光影美学没关系,如果非要比喻,肯尼斯-图兰更愿意将其称作‘谈一场恋爱’无论晴朗破碎,总会有一转身的等待。

    这就是江火拍出来的艺术片,和那些剧情散漫的艺术片不同,影片刚开始,江火就已经给所有人呈上了自己的主菜你就是科林,你就在追梦。

    就和那些旁白一样,‘你生活在一个优秀的家庭,你的父亲是艺术学者,但你喜欢玛丽莲,为此,你可以放弃父亲准备好的工作,前往伦敦,前去追梦……’,如此话语配合着江火那执念般的要求,让科林变得非常有范儿,无论男女,都被带入其中。

    那种替换人生的错觉,令人新奇,令人迷醉。

    至于玛丽莲-梦露,这就更没有在多叙述的必要了,伍迪-艾伦将斯嘉丽-约翰逊称之为缪斯女神,而在江火的镜头中,她就是倾国倾城不要试图和一名爱老婆的家伙谈论,如何才能将她的老婆拍的更美,在江火的引导下,银幕上的斯嘉丽完全融入了这个角色,结合着那难以挑剔的外表,以及江火那刻入灵魂的辨析审美,配合着当年的音乐,以及乔纳森的凌厉剪辑,那种登峰造极的美,让她的出场,极其富有震撼力,将直观审美的刺激,拉至顶峰。

    她要的,从来就不是:“哇,这个人好美,我要多看几眼”,而是不假思索的本能反应道:“这个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么美的人?”

    虽说江火这种极端的做法,会给斯嘉丽打上一枚无法抹消的印记,就像当年的玛丽莲-梦露一样,人们只能记得她的美,而忽略她那渴望被认可的灵魂,但她现在,不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吗?在场的两百人,或许只有那五十名观众会流连忘返,剩下的一百五十人,总有能排除掉这些美貌干扰,真正地去评价这部电影这不仅是看在她的地位上,看在那些老头的关系上,更是看在经历过一切的份上……

    对于亲眼目睹过梦露的家伙而言,摒弃芳华,挖掘灵魂,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对手,才更加的了解你。

    不过,江火的这种安排,这种拍摄手法,对于票房而言,可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只是看了个片头,坐在她身旁的罗伯特-艾格就坚信,这部电影绝对会大爆,这种信念,甚至达到了一种癫狂的地步,就算没有这些老头老太,就算没有那些影评人,就算和《从零开始》一样,不召开发布会,不召开首映礼,就算江火没有把它安排在次贷危机下上映,这部电影也会取得极高的票房和令人疯狂的大众口碑,因为这太符合大众口味了。

    身为迪士尼集团的船长,他当然知道,观众喜欢瞧见的,其实是那些轻松、欢快、不用动大脑的电影,绝大多数的奥斯卡影片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是一种负担,一般人真的看不懂,如此一来,又有多少人愿意为这些看不懂的电影掏出自己的富兰克林?

    普通人看文艺电影,不就是想要追索最后的感动吗?

    但他们又不愿意拿起手术刀,深入剖析这一切。
    第(2/3)页